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相关 > 正文内容

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秦都雍城遗址

34资源网2021年11月15日 16:22805

原标题: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秦都雍城遗址

秦都雍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是东周列国都城中保存较好、考古工作了解相对清楚的一处都城大遗址。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大郑宫起,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自雍徙都咸阳,秦置都雍城达327年之久,是秦国“九都八迁”过程中建置时间最长的的国都,见证了秦国走向强盛的历史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院)已基本搞清了秦都雍城遗址的基本构成和布局,由城址、秦公陵园、国人墓地、离宫别馆及郊祀遗址等组成。

雍城城址南北长3300米、东西宽3200米。已发现的各类文化遗存有周边残断的自然城墙与人工护城组成的环围体系、城内道路、宫殿建筑、聚落、作坊及与此关联的城内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如内河流等,呈现出“顺河而建,沿河而居”的分布规律。雍城的城市规模是从东南部逐渐向北、西北部扩大的,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期为德公至成公执政时期(前677-前660年),范围仅局限在整个城址的东南角即今瓦窑头村一带,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中期为穆公至惠公执政时期(前659-前491年),城址面积扩大到约7平方公里,中心移动到马家庄一带,由内、外两条环壕围成“回”字形结构,区分出内城和外城。内城系大型礼制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分布区,当为秦公和贵族所居。外城则主要是平民生产与生活的聚居区,分布有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后期自悼公执政至孝公将都城迁出雍城(前490-前350年),出现了环绕全城的夯筑城墙,全城规模达到近11平方公里。

秦雍城城址结构示意图

马家庄、豆腐村大型礼制建筑群分布图

秦公陵园位于凤翔南原,规模宏大,布局规整,分为南指挥陵区和三岔陵区两部分。南指挥陵区由13座陵园组成,勘探出中字形、甲字形、目字形及凸字形大墓和车马坑共43座和2处国人墓地,还发现了一批陵园兆沟遗迹。三岔陵区位于凤翔郭店镇三岔村三组,目前发现一座陵园,由3座中字形大墓和2座车马坑组成。其中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平面为中字形,坐西向东,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墓室由主椁室、副椁室、72具箱殉、94具匣殉等组成。墓主为春秋晚期的秦景公。

处在雍水河以南的国人墓地,如八旗屯、高庄、西村以及南指挥陵区、六号陵园兆沟外侧墓群等,均呈现规模大、延续时间长、墓葬间层次结构区分明显、各墓地之间墓葬特征统一相近的特点。这些墓地靠近陵园或在已知陵区之内,墓主人当为官吏、贵族和族系成员。而城址周边的国人墓地,如邓家崖、六道村、瓦窑头、雷家台等均呈现规模小、延续时间短、层次结构区分不明显、文化属性单一、各墓地之间墓葬特征殊异的特点。这些墓地往往分别靠近城边的作坊区,墓地成员生前可能从事相应的手工业生产活动。

除城内宫室之外,秦国诸多重要礼仪活动也要在城郊举行,建有相应的离宫别馆。如考古发现“蕲年宫当”“橐泉宫当”“来谷宫当”“竹泉宫当”“棫阳”“年宫”等宫室瓦当,以及不知宫名称谓的南郊三岔建筑遗址、西郊塔陵村战国宫殿建筑遗址、西南郊六塚村战国建筑遗址等。还在雍城城址西北的雍山发现血池祭祀遗址,面积达470万平方米,包括雍山夯土台、血池祭祀坑、北斗坊祭祀坑、道路、建筑、兆域等多处重要遗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经过2016-2018年连续三年的发掘,确认血池遗址是秦汉时期国家郊祀的“畤祭”遗存,是东周诸侯国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祭祀活动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和实物再现,填补了既往雍城遗址布局中唯缺郊外国家祭祀功能区的空白,标志着雍城完整布局的实现。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2017年被评为“2016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又荣获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荣誉奖项“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2018年,2016级实习本科生参观血池遗址

在雍城城址核心区的马家庄至豆腐村一带,分布着雍城最重要的礼制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宗庙、朝寝、市场等。已发掘的马家庄一号建筑群,被公认为是宗庙。勘探得知的马家庄三号建筑群,过去一直认为是朝寝。近年来,随着对城址区展开全面调查勘探,发现马家庄三号建筑群的位置处于内、外城之间,与朝寝建筑应处内城不相符合。同时,又在马家庄一号、三号建筑群之间发现新的大型建筑群遗址。因此,对马家庄三号建筑群、新发现大型建筑群的性质,需要深入辨明、重新认识。针对此学术目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组队,先后组织2013级、2016级本科生在雍城开展田野考古实习,分别对上述两处建筑遗址群进行了发掘。

2015年9月-2016年1月,发掘了马家庄三号建筑西侧附属建筑群。经勘探,该建筑群包括大型组合建筑基址三处,其中中部的基址最大,东西长94.8、南北宽89.3米,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发掘地点位于该建筑基址的东南角,发掘面积1475平方米。发掘出的夯土建筑基址形制、规模与勘探情况基本相符,有利于更进一步地判断马家庄三号建筑群的性质。大量瓦片、陶片出土位置明确,层位关系清晰,为判断该建筑遗址的建造、使用、废弃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该建筑遗址的年代晚于马家庄三号建筑群,延用至汉代,对探讨雍城核心区在都城东迁后的历史沿革,以及汉代对雍城宫殿区利用与改造的情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2013级实习本科生发掘马家庄三号建筑西侧附属建筑群

2015年马家庄三号建筑西侧附属建筑群发掘区全景

2018年9月-2019年1月,对马家庄一号、三号建筑群之间新发现的大型建筑群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地点位于豆腐村244国道东侧,发掘面积1750平方米。主要收获为11座汉、唐墓葬和1座春秋时期建筑遗址。其中建筑遗址呈西北-东南走向,发掘出建筑基槽及夯土、建筑外围垫土,已揭露部分至少包含两进院落,中间有一条L形廊道。廊道垮塌后,在原地形成一层较厚的瓦砾堆积,总长约53米,最宽处约3.2米,出土大量的筒瓦、长方形槽形板瓦。根据对出土遗物的断代,这座建筑的年代与马家庄一号建筑群大致相同,应建于春秋中期,废弃时间在春秋晚期以后。此次发掘明确了院落建筑的年代、形制、规模及废弃情况,为更多了解其所属大型建筑群的性质提供了考古依据,促进了对雍城核心区礼制建筑群内涵和布局的深入判断。通过对比位置关系、建筑规模和瓦片规格,进一步推证新发现的大型建筑群遗址较大可能是内城之中的朝寝宫室,而马家庄三号建筑群则可能对应“左祖右社”中的社稷遗址。即以新发现的大型建筑群(朝寝)为中心,其东侧为宗庙(马家庄一号建筑),其西侧为社稷(马家庄三号建筑)。

看完文章,还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下载快手极速版领4元红包

快手极速版二维码

快手极速版新人见面礼

除了扫码领红包之外,大家还可以在快手极速版做签到,看视频,做任务,参与抽奖,邀请好友赚钱)。

邀请两个好友奖最高196元,如下图所示:

快手极速版邀请好友奖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34楼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34l.com/post/2455.html

相关文章

唐高祖李渊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分别命运如何?

唐高祖李渊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分别命运如何?

唐高祖李渊共有子22人:长子是唐朝第一位太子李建成,母窦皇后,玄武门政变中被李世民亲手射杀;次子太宗李世民,母窦皇后,玄武门政变后逼李渊退位做了皇帝,年号贞观;三子卫怀王李玄霸,母窦皇后,十六岁薨;四子齐王李元吉,母窦皇后,玄武门政变中被尉...

史前人类生活状况成谜,广西史前遗址出土一物,揭示一个历史事实

史前人类生活状况成谜,广西史前遗址出土一物,揭示一个历史事实

原标题:史前人类生活状况成谜,广西史前遗址出土一物,揭示一个历史事实 "我"从哪里来?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关于史前文明以及人类起源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专家在我国广西发掘出土多处遗...

随笔:参观新乐遗址,敬畏历史并引以为傲

随笔:参观新乐遗址,敬畏历史并引以为傲

原标题:随笔:参观新乐遗址,敬畏历史并引以为傲 撰文/摄影:任强 生活在沈城三十多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游览过新乐遗址,今天与战友一起走进博物馆,了解新乐遗址的古老文化。 新...

3项考古成果 聚焦汉唐时期

3项考古成果 聚焦汉唐时期

原标题:3项考古成果 聚焦汉唐时期 薄太后南陵外藏坑出土的一组陶俑 江村大墓外...

8000年前的裴李岗人已用红曲霉酿酒

8000年前的裴李岗人已用红曲霉酿酒

原标题:8000年前的裴李岗人已用红曲霉酿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裴李岗遗址项目负责人李永强17日在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披露,新郑裴李岗遗址最新发现距今...

东莞市现首个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的遗物

东莞市现首个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的遗物

原标题:东莞市现首个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的遗物 近期,在省文物局同意和指导下,东莞市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虎门镇沙角村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在勘探过程中发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