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为啥立即江河日下了?理不直,当然气不壮
原标题: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为啥立即江河日下了?理不直,当然气不壮
只是迁了一下都,为啥周天子从此江河日下?道理很简单:“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在迁都这件事上,周平王原本就是理亏的。
按照《史记》的解释,周王室之所以要迁都,是因为周幽王被杀、镐京沦陷;而周幽王之所以遇害,则是因为他烽火戏诸侯、自作自受。
整个逻辑链是这样的:
周幽王荒淫无道,为了逗褒姒一笑、举烽火欺骗诸侯救援;
同时,他还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
随后,大舅子申侯暴怒之下,联合缯国、犬戎大军压境;
此时的周幽王再点烽火,多次被骗的诸侯按兵不动,周幽王兵败身死;
紧接着,诸侯配合申侯、共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把都城东迁到洛邑,所以后世称之为“东周”。
但根据常理,我们能在上述说法中发现不少疑点:
褒姒作为一个精于后宫争斗、不苟言笑的高冷女,为啥会看到诸侯兵马就发笑?莫非脑回路异于常人?
西周宗法制尚存、诸侯还把周天子当回事,竟然会做视申侯弑君,而且其后还赞同其拥立宜臼,这岂不是赤裸裸的弃暗投明、助纣为虐?
犬戎既然帮助申侯,那他就是宜臼的恩人、盟友,哪有人会在立足未稳之际就一心一意防备、远离自己盟友的?
所以,仅仅只看以上记载,很难接近真实。结合后世的考证,史学界给出了另外的说法。
首先,西周的衰败,并非只是周幽王一个人的锅。任何政权的式微,通常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持续过程。
就像当初,商朝后期常年对东南用兵,给自己的经济、民力带来了极大损害;同时,贵族内部习惯于多年的奢靡生活,尤其集体性酗酒,严重削弱了王室的进取心与斗志。商纣王在位期间,这种情况未得到缓解,而且还加强了对东夷的征讨;实力此消彼长之下,原本与周王室联姻的周人在西部做大,趁机攻下了商都。
而西周的衰败,可谓是重蹈了商朝的覆辙。周朝建立后,一直致力于武装拓边、随后将亲戚勋贵设为诸侯。扩张的路线主要有二:东、南,诗江汉、平淮夷,诗常武、征徐戎,还有广为人知的征蛮荆。此外,在西、北战线则主要集中于和西戎交战。
国虽大,好战必亡。常年的征战,给国力民力带来巨大消耗,为此在周厉王时期爆发了国人暴动。周宣王时期,战争持续;待周幽王接班后,周王室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结合上述背景,周幽王改立褒姒为王后,不排除有笼络褒国等西部族群的考虑。同时,为了提升对西戎的防御实力,他召集诸侯在太室(今河南登封嵩山)结盟,称“太室之盟”,希望借助诸侯的军队勤王。“周幽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证实了这一会盟的目的。
但随着申后、太子宜臼跑回申国,申侯一怒之下与缯国、犬戎结盟。为了摆平这一隐患,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率军向申国发起进攻,申侯联合缯国、犬戎迎击,双方在骊山(后世史家考证,此地位于镐京与申国之间)大战,周幽王兵败身死,随后镐京被攻破。
但随后的事件走向,《竹书纪年》有完全不同于《史记》的说法:“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宣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
重点说明以下细节:
许文公之所以帮申国,是因为"齐、许、申、吕由大姜",他们是本家;
远在东边的鲁侯为啥也掺和进来?鲁国向来最根正苗红,申国故意盗用其名头、给自己贴上合法性,实际上鲁侯并未参与;
至于“携”则是地名,位于岐山附近,也在关中地区。虢公立周王,也许只是出于公义匡扶王室,也许想借此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晋文侯杀死周携王,发生于公元前760年,由此结束周王室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这一功劳被称为“文侯勤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当初周平王被立在申国,此时周携王被杀,平王为何不回到关中老家,反而离开自己的靠山申国、缯国与犬戎,跋山涉水跑到洛邑?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近代史学家认为,晋文侯冒着弑君的嫌疑杀掉周携王,不过是为了趁乱西进、夺下河西地区;此时的秦国也乱中崛起,并且与晋国配合、吞并关中。
对于周平王而言,这两个诸侯能够帮助自己干掉周携王这个最大的政敌,无疑是天大的人情,因此他彻底离开关中,不过是投桃报李、落个顺水人情罢了。
因此,周幽王之死、周平王东迁,不过是政治与军事斗争的总爆发。周幽王易储,申侯联合盟友替外甥争位,这些人无疑是弑君、弑父者;犬戎、许、晋、秦卖力帮助周平王,更像是各取所需。而对东边的绝大部分诸侯来说,对于这种赤裸裸的无父无君叛逆之举,自然是发自内心看不起的。
看完文章,还可以用支付宝扫描下面的二维码领取一个支付宝红包,目前可领1-88元不等
除了扫码可以领取之外,大家还可以(复制 720087999 打开✔支付宝✔去搜索, h`o`n.g.包哪里来,动动手指就能领)。
看下图所示是好多参与这次活动领取红包的朋友: